人物小传:王元景,1985年出生,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2011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放疗中心主治医师。本科期间获4次国家励志奖学金,河南省优秀毕业生,以考研笔试成绩专业第一进入复试。2011年-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学位硕士;2014年-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专业学位博士。曾参与863子课题、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及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研究课题等,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级课题两项,发表SCI论文3篇,科技核心期刊2篇。
北大才女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中说,命运手掌里是有漏网之鱼的,这个机会是为更努力的人而准备。今年37岁的王元景就属于那种“漏网之鱼”,虽说一出生拿到的是“贫困模式”剧本,甚至因交不起学费差点辍学,可经过努力,现在的他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放疗中心的主治医师。
岁月没有平白眷顾他,光鲜的背后,是一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艰难较量。
卖掉家里最后一块瓦片,也得供你读书
王元景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一个叫夹堤王的村子,用他的话来说,“是一个穷的不能再穷的地方”,而他家,由于父母年纪大,身体不好,长年靠药物维持,成了整个村子里数得着的穷户。
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种是精神的极度充盈,王元景属于后者。小时候,看到沿街乞讨的人,他会毫不犹豫拿出家里馒头,对方吃饱后,他还会让人家把剩余的带走。父母气得不得了,他却振振有词:“他连馒头都没得吃,比我们更穷!”
家里虽然穷,但父母从不吝啬在他教育上的支出。2006年,他考上了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每年学费是一万多元,这对王元景一家来说可谓是不堪重负,要知道,当时他父亲每月的退休金不过1000多元。所以,第一年的学费全是跟亲戚朋友借的。
父母的无条件支持,让王元景特别感动。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入学后,他直接报了2个勤工俭学岗,虽然每个岗位每月的收入不过百十元。此外,他还去学校对面的小卖部批发方便面卖,一袋能赚1毛钱。就这样,他靠自食其力艰难地度过了第一个学期。
那年寒假回家,他发现,父亲开始走街串巷卖醋了。醋的利润极低,一天不过卖一二十元,中午还不能回家。每次出门前,父亲总是放几块馒头和一个碗在包里,到了中午,就近找户人家要碗白开水,把干馒头放进去泡着吃。这让一向乐观的王元景瞬间崩溃,他对父亲说:“我退学,这日子太难啦!”
一向慈爱的父亲竟然生气了:“这念头你千万别有,就是卖掉家里最后一块瓦片,也得供你读大学。”王元景哭了,他不明白,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为何把读书看得这样重,不过从那次起,他再也没有提退学的事,而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他说:“当时就觉得,唯有好成绩才能对得起父亲的这份坚持。”
大学五年,他拿了4年国家励志奖学金
王元景发现,其实学习才是大学生赚钱的一大捷径。即便自己在的是民办院校,国家励志奖学金也有8000元,就拿他之前卖方便来说吧,一袋能赚1毛,他得卖80000袋方便面才能赚到这笔钱。算好这笔账后,他开启了一段与学习“死磕”的大学之旅。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微观抽象,内容多、课时少,学生普遍反应难理解,王元景也不例外,最初拿起课本时,一头雾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把课本内容吃透,他决定抄书,一遍不懂,就再抄一遍,直到会为止。那本书,他整整抄了7遍,那年期末考试,他拿到了99分的好成绩。
《系统解剖学》这门课仅靠死记硬背并不够,需要辅以大量的观察才能掌握,比如看图谱、模型和标本。白天学习忙,王元景就把研究图谱、模型和标本的时间放在晚上。很多个深夜,因为心存疑虑,他一个人离开宿舍跑到解剖教研室研究解剖标本。那门课结束时,他对每一个骨性标志、每一块骨头都非常熟悉,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没逛过一次街,没进过一次电影院,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泡图书馆。”回忆曾经的校园时光,王元景笑着说,那个时候,图书馆并不是想泡就能泡,座位非常紧张,得靠抢,实在抢不到的话,他还得去隔壁的河南科技学院蹭自习室。在别人看来这样或许枯燥、很累,但王元景乐此不疲,因为学习好是他唯一能做到的体面。
在大学同学成秋晨眼里,王元景聪明好学,刻苦勤奋。他说:“刚入学时,我们俩都在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真正熟悉是在母校的图书馆。每当我有兴趣去图书馆学习的时候,他都在。他的课本看上去要比我们的都老旧一些,翻开后密密麻麻的全是笔记。那时候,很多想学习的同学,都愿意跟他坐在一起,说和他在一起学,有氛围,不会想着贪玩。”
生活没有亏待努力向上的王元景,大学5年,他连续4年都是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稳稳收割者。
考研!考博!我命由我不由天!
“学医不仅能帮父亲治病,还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当年,带着朴素的愿望,王元景选择了读医。父亲患的是糖尿病,进入大学后,为了节省治疗费,王元景就边学习边尝试给父亲用药治疗。他的学习主要途径是图书馆的书籍,实在弄不明白的时候,再跟临床的老师请教。还别说,他开出的用药方案效果还真不错,父亲服用后,症状有了明显减轻。其实,王元景不光给父亲看病,还是村里人的“健康顾问”,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都爱找他咨询。
这样一段经历,让王元景愈发谨慎,也深深明白:“医学的对象是无数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作为医者,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上,这不仅是技巧,更是为了让很多生命免予遭殃。”于是,考研成了他的不二选择。
2011年3月,王元景开始着手准备考研,为实现上岸首都医科大学的梦,他开启了一段军事化管理的学习模式,尤其是最后两个月的时间,极其自律。每天5点半起床吃东西,6点准时到教室,一直学到上午11点半。1个半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后,他继续走进自习室,晚上12点之前,他从来没睡过觉。“那一年,我刷了近两万道题,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如愿上岸首都医科大学。被录取后,我特地坐公交车去了趟胖东来,买了张电影院的票,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走进影院。”如今回忆起那段日子,王元景仍记忆犹新。
2014年,王元景又攻读了首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专业博士,朝着自己的理想继续奔跑。考研的时候,家里还挺支持他,可是读博时父亲就有意见了,说:“把人生大事办了,一样可以读书。”王元景并不认同,在他看来,人生只有一次,既然选择了就要勇敢走下去,不能给自己留退路!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后来,就连曾经反对他的父亲也是逢人就夸:“俺儿子特别有远见!”
这一路走来,王元景确实很难,但对出身贫困的他来说,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而他的经历也足以证明:学习不是贫穷的奢侈品,而是阻断贫穷的“利剑”,当你下定决心努力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历尽苦难,归来仍如少年温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病房内,一名女子“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声泪俱下:“谢谢你,王大夫!”女子口中的王大夫,就是王元景,彼时的他是该医院放疗中心主治医师。
那这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姐妹,下跪的女子是姐姐,病床上是妹妹,36岁,子宫癌晚期。姐姐因工作原因只能抽空来医院,作为主治医师,王元景每天扮演着家人的角色,嘘寒问暖。住院半个月后,妹妹因身体指标迟迟达不到放疗标准,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不吃药,不配合治疗。
几次下来,王元景在查房时当场“发飙”:“我们那么努力地给你治疗,你竟这样,别嫌我说话难听,你要是我亲妹妹,我也这样说你。” 当王元景说出亲妹妹三个字时,姐姐瞬间破防,于是就有了刚才那幕。妹妹也哭着说:“这也是我这些天来的真实感受,今天有你这句话,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
王元景就是这样,工作中时刻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他一直认为,临床医学也社会心理学,治疗身体的同时也要治疗心理,身心同治,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在很多患者眼里,王元景还是一个特别“斤斤计较”的医生,不过这个计较是从患者角度出发的。比如,他的专家号是一次50元,为了方便病人,患者挂一次号,他开5次检查,这样就可以给对方省下200元,而这200元能让患者多吃几顿好吃的。他还特别骄傲的一件事是,同样的病症,他的患者要比别人快三四天痊愈。三四天时间,除了能省千把元住宿费和伙食费外,对患者本身的生存也非常有益。
内蒙古一个老太太来做化疗,陪护的只有女儿。母女俩都是高知分子,对病情也非常了解,甚至阅读过国外相关文献。她们不仅对王元景的治疗方案很认可,对他的人品也是打心眼里喜欢。女儿因为工作不能时刻陪护,医院伙食又不太合胃口,老太太就每天点外卖,可外卖只能送到医院门口,获知此事的王元景热心地当起了“送餐员”,连续一个月每天接力将外卖送到病房。老太太特别感动,心心念想把女儿介绍给他,得知他已经成家立业后,甚是遗憾。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曾说,如果命运是世界上最烂的编剧,你就要争取做你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员。王元景做到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历尽千帆后,他仍不忘初心,温润有爱,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