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豫北医学院日新书院“知行传薪”校园毛猴爱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指尖非遗承古韵,青春校园铸国魂”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以青年视角走进非遗世界,用脚步丈量传统文化的厚度,以实际行动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与青春风采。
6月22日,豫北医学院“知行传薪”实践团队走进新乡平原博物馆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在非遗展厅,负责人孙怀忠老师带领队员们参观毛猴艺术作品,并通过巧妙构图与细腻细节,讲解毛猴技艺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他指着展柜中的一组作品讲道:“你看这组夫妻对弈的毛猴,一方手心向下握棋,信心满满;另一方手心向上紧盯棋盘,把二人博弈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队员们被这一件件微缩作品所展现的生活意趣与情感表达深深打动。
讲解之后是现场演示毛猴制作流程。孙怀忠从工具箱中依次取出蝉蜕、玉兰花梗、木通等材料,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毛猴起源于清代,最早由药房伙计利用药材边角料制成,后来演变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见他用蝉蜕塑造猴身,以花梗拼接四肢,再用木通勾勒猴头,动作娴熟,流程有序。片刻之间,一只栩栩如生的小毛猴便跃然掌上。
在亲身体验环节,孙怀忠耐心指导学生选材、剪裁与组装。队员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逐渐掌握技巧,完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毛猴雏形”。经过三天的学习,每位成员都在汗水与坚持中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了自我突破的喜悦与成就感。
随后,实践团来到平原示范区姚村小学,结合趣味故事介绍毛猴这一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实践环节,团队将非遗元素与现代材料结合,设计出“端午主题毛猴场景”创作活动。孩子们用蝉蜕拼接毛猴身躯,粘土捏制粽子、龙舟、艾草等端午元素,经过一上午的创作,孩子们的作品惊艳亮相。两组大型场景格外引人注目:“一年一度龙舟比赛”的红旗迎风招展,毛猴们或奋力划桨,或岸边备粽、悬挂香囊。荷塘、彩船、水鸟等粘土元素细致入微,构建出一幅生动的“微缩端午盛景图”。
活动尾声,实践团队向学校捐赠毛猴制作材料包,希望孩子们能继续探索非遗之美,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团队成员表示,此次将非遗技艺与传统节日融合的实践探索,不仅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让他们看到了“非遗+”模式在校园传播中的无限可能。